心理学冰山图怎么画

冰山图的意义?

冰山图的意义?

冰山剖面图是指优秀运动员心境状态模式剖面图。美国心理学家摩根和他的同事1978年用POMS问卷(心境状态剖面图)研究优秀的田径、摔跤和划船等项目的运动员后,绘制的表示运动员心境状态的图像。是评价运动员潜能的一种有效显示器。
优秀运动员除“精力”之外,其余紧张、抑郁、愤怒、疲劳、慌乱五种心境状态均低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因图像好似一座冰山,故名

冰山理论模型的内容?

冰山模型是最早诞生于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诞生。
演变到现在形成了以用于人才素质测评的冰山素质模型,萨提亚冰山理论,意识冰山模型等,能够适用于冥想、意识、销售、分析等,大部分时候最适用用人力资源领域做人才评估的基础模型。当然,也适合我们自己通过冰山模型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其实,用更直接的思维来拆解的话,就是把所有关于人的显性和隐性部分归类,然后针对分析——归类——结构化amp功能化分析——从零散到体系的一种思考方式。

冰山模型水面以下的部分包括哪些?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冰山思维的原因?

冰山思维的原型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换句话说冰山思维其实就是冰山模型的一次巨大升级。

冰山模型理论对青少年的启示?

冰山理论的启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一、对人的评价和了解要全面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
(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
(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
(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
(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如今,有多少教师陷在可怕的职业倦怠之中而无法自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这缺少激情与理想的群体怎能铸就教育的辉煌?
路遥曾经说过:“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无法想象没有对教育深切的热爱,没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刻苦的精神,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教师可以成就关于教育的梦想。
一位教师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等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职称、荣誉证书来证明,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而那些潜藏于水面之下决定教师未来发展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八分之七”隐性素质又有谁来关注?
二、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当前的教育是近利而且短视的,只看到学生今天的分数,看不到明天的发展,甚至从初一、高一就开始紧紧盯住高考,教师曾经有言,如果只为高考,完全可以不学语文课本,从学生一入学开学就做高考模拟试卷,起码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会达到某些领导的满意。
看过一则幽默,最应该丢弃的东西里面第一条就是,高中时期所有的课本和笔记。
学生成长的最本质的因素,一直为我们忽略甚至丢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分数、成绩、知识,更应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教育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激励并唤醒学生那沉睡在冰山之下的巨大的潜能。
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潜能一旦被激活,学习和阅读将成为其内在的自觉习惯,必将产生无可遏止的力量和速度。
我们可以说,那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八分之七”才是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隐性素质,使学生自己产生求学、上进的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奔跑的更快更远,才能登上更高更美的山峰。
一直期待着真正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与教育的出现,或许当我们以“冰山理论”作为参照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及至教育时,这种等待会不再那么漫长。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要了解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就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其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