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高山流水比喻知己和知音,也比喻乐曲优雅精妙。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爱好琴艺并且精通。伯牙从小就跟连城先生学琴,虽天资聪颖却很难捕捉乐曲的神韵,老师就带他去找一个仙师点化,后来被大自然点化。后来有一日伯牙在江边有感而发弹奏起来,来了一个樵夫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两人结为兄弟,并相约明年再会,没想到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已离他而去。

高山流水遇知音煮鹤焚琴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于鼓琴。一次伯牙在江边弹琴,当伯牙弹奏高山,子期说他仿佛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当伯牙演奏流水,子期又赞叹说,那声音宛若浩浩荡荡的江河。

故此,伯牙相见恨晚,与子期结为知己,并相约来年在汉江边此处再见。千多年来,高山流水遇知音成佳话。

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

“知音”典故由此而来。

高山流水遇知音煮鹤焚琴典故?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

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