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介绍

南澳一号介绍 南澳岛临近哪个海洋?

南澳岛临近哪个海洋?

南澳岛临近哪个海洋?

南澳海域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从中国东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陶瓷为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圆130多平方公里的南澳岛,恰好扼其咽喉。从发现“南澳一号”的“三点金”(民间对南澳岛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的俗称)海面北望,南澳岛77公里长的海岸线曲折蜿蜒,弯曲系数高达0.714。

南澳岛临近哪个海洋?

南澳岛地处广东东部的汕头市,在中国台湾海峡与中国南海的交界处,主要是临近中国南海,中国南海所处的海洋就是太平洋。

南澳岛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十分宜人,年平均气温只有21.5℃,且空气清新,没有各类污染工业,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离子4000个,高于一般城市10至20倍。盛夏季节,海风习习,气候清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每逢夏季,国内外旅游者纷纷来到这里避暑、休憩、游览、消夏。

南澳岛是中国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的主体,南澳县是汕头市的唯一辖县,她是由37个大小岛屿所组成,陆地面积130.90 平方公里(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2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现有7万多常住人口,现辖3镇2管委。南澳岛地处粤东海面,位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

综上,南澳岛临近中国南海,临近太平洋。

海丝特色?

文化

“海丝”文化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文化。历史上,潮汕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外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外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富有特色的“海丝”文化圈,造就了丰富灿烂的潮汕“海丝”文化。潮州陶瓷、“南澳Ⅰ号”、红头船、樟林港、汕头埠等,都是潮汕“海丝”文化的主要代表。综观潮汕“海丝”文化,其构成主要包括商贸文化、海洋文化、港口文化、华侨文化等多方面。

商贸文化

商贸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商业贸易活动中创造的,反映商业贸易背景、环境、过程、心理和结果,体现商品贸易精神的一种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就是通商贸易,商贸文化是中国“海丝”文化的主要构成,当然也是潮汕“海丝”文化的主要构成。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潮州是中国古瓷都之一。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潮州瓷器就已远销罗马和埃及;宋代潮州笔架山窑场盛极一时,韩江两岸“沿江十里,烟火相望”,潮州因此有“南国瓷都”之称;明代潮州瓷器又迎来一个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所产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中西亚以至非洲和欧洲。据记载,当时潮州富家大贾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历诸部,扬帆而去,数月后满载而归,金宝溢于衢路,周边百姓往往见之目夺心骇,都以为“富拟王公,可一苇杭之而得”,于是不顾官令,纷纷驾船出海行商。他们“一往一来,获息几倍,以此起家者甚多”。

“南澳Ⅰ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南澳县云澳三点金附近海域的商船,最初发现于2007年5月。从2010年至201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出水各类文物近3万件。这些出水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以海通商达易的浓厚商贸文化,是潮汕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成为潮汕“海丝”文化的一大构成。如今的“南澳Ⅰ号”又肩负重任,成为潮汕“海丝申遗”的文物史迹点。

红头船文化也是一种分量厚重的商贸文化。红头船是指清代潮汕与南洋(东南亚一带)航运远洋船队所用帆船,这些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船头油刷红色有趋吉避凶,顺风平安的意义。史载,“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字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可以推知当时在潮州府注册的双桅商船,至少有145艘之多。

红头船始于雍正元年,澄海樟林是红头船的故乡。红头船最初从泰国运米,是为了解决粤闽两省的米荒。从1772年起,清朝改弦更张,鼓励暹罗向中国出口米谷,要求官运“30万大米到中国”,甚至“一概免税”。暹罗成为粤东及闽西南严重缺粮区的主要供应地,红头船商人成为中暹米谷贸易的主角。红头船商贸活动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红头船商人集团,形成潮州——台厦——苏州(天津)——海南——东南亚的近中国海贸易圈,亦即红头船商业贸易圈。红头船商人创造了充满商贸意义的红头船文化,红头船文化加重了潮汕“海丝”文化。

除此之外,澄海凤岭古港以及近代兴起的汕头港等港口、以汕头小公园为中心的百载商埠等等,无不充满商贸文化,都属于潮汕“海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