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人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人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人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要解释清楚高原反应只要弄懂这张图就可以!

这个曲线被称为『血氧饱和度曲线』或『氧解离曲线』。纵坐标氧饱和度是用来衡量血红蛋白的含氧量的,血氧饱和度 = 血红蛋白实际含氧量 ÷ 最大含氧量,血红蛋白是机体的氧气搬运工,氧气与血红蛋白在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处结合,然后随血流被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氧饱和度就是衡量血红蛋白这个搬运工究竟搬了多少货(氧气),搬运工搬的货越多,机体的氧气供应就越充足,依靠氧气产生的能量供应也就越充足,一般而言身体健康的人血氧饱和度都在95\%以上。

那么抛开个体差异,血氧饱和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最主要的就是氧分压,氧分压 = 大气压力 × 氧气所占比例,氧气所占比例为21\%不变,大气压力随着海拔升高会逐渐减小,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Pa,即海平面的大气压,海拔每上升9米,大气压降低100Pa,即在海拔4,559米时,大气压仅为海平面的一半。

也就是说:海拔决定大气压→大气压决定氧分压→氧分压决定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决定人是否缺氧。

我们再回到这个曲线,从右上角为起点开始看,曲线的前半段变化很缓和,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血氧饱和度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适应环境多样性的本领。随着氧分压的进一步降低,血氧饱和度出现了拐点,此后随氧分压的降低,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继而出现缺氧症状(高原反应)。

海平面到1500米的海拔,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小,从97\%-95\%,机体呼吸正常,氧气和能量供应充沛,能准确完成复杂的脑力活动和精细肢体活动。

1500米到3000米,血氧饱和度从95\%下降到90\%,此时机体会出现轻微的缺氧状况,呼吸变快变深,夜间视力下降,主观缺氧感受并不明显。

3000米到4300米,血氧饱和度从90\%下降到85\%,机体已经处于轻度呼吸衰竭阶段,有主观缺氧感受(喘不上气,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运动时更明显)

图中的拐点大概就出现在海拔3700米左右,超越这一海拔就会出现高原反应。那么高反会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有较大差异,有些人代谢旺盛,静息状态下也需要消耗比其他人更多的氧气,比如处于青壮年的男性,尤其是有运动习惯的,由于耗氧量较大,反而比体弱的人更容易高反,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一般比男性低,受高反影响也较小。一个经验的比例是7:3,即发生高反人群的男女性别比。②在高海拔地区长期生活机体会适应性代偿,提高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这些人的血氧饱和曲线会左移,即拐点会在更高海拔时才会到来。